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--张红星教授闭关文礼书院研习杂感

张红星教授辛丑年春季闭关文礼书院,研习牟著,令人感动!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2019年,我在圣城曲阜正式拜师张红星教授,师父治学之严谨,待人之谦逊,闻者感动,弟子折服。几年来,张先生一张嘴,两条腿,走遍大江南北,讲学传道,不辞辛苦。其课程高瞻远瞩,气势恢宏,抽丝剥茧,丝丝入理。加入师门之前,吾人已治国学十余载,古籍浩瀚,诘屈聱牙,皓首穷经,或难究其理。张门国学师承张岱年先生,以小学治国学,从文字学破门而入,正本清源,是为不二法门。

        先生已年近古稀,早已是功成名就,颐养天年之时,然而念及传统文化人才凋零,大业初成,毅然决然走在传道授业解惑之路上,几年如一日,每年授课高达两百多场。弟子每每思至此处,常自愧不如,忝列国学汇秘书长,更应团结同道,笔耕不辍,焚膏继晷,自强不息。

        2007年初,在道中书院冯文举老师指引下,结缘王财贵教授于大学时代。初闻《一场演讲,百年震撼》,是夜孤枕难眠,取出《道德经》,自诵五章方安心睡去。王财贵先生自述推广读经为知识分子之良心,二十年间,褒之者奉若神明,贬之者弃若敝屣。然先生以孤臣孽子之心,开读经教育之丰功伟业,必留名青史,供千秋瞻仰。如若遵循古制,季谦先生可入文庙,无愧大儒称号。

时光荏苒,寒钟国学社之同学少年,多已结婚生子,或执教小学,三点一线,或任职机关,怡然自得。唯有我与师兄,仍然满怀理想主义之精神,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道路上跌跌撞撞,蝺蝺独行。年少时种下的一颗种子,不经意后来开花结果,思来感慨万千,不能自已。

        两位先生均为当代大儒,如今终于谋面,共商传统文化教育之大业,实乃儒林盛事。人生天地之间,不以道德学问为第一要务,终日蝇营狗苟,枉生于中国。中华文化,随手拈来,皆为瑰宝,但入此行者,皆祖德流芳,忠信善厚之辈。日常生计但能温饱,其余精力皆应埋头苦读,以究天人之道。

       今日今世,功利主义主宰人心,世人皆以金玉为宝,不以学问为贵。儒为席上珍,国以贤为宝,此理万载不易。希冀海内才俊加入弘道之队伍,助力儒学推广,实乃生平快事。祝福两位先生身康体健,高足林立,长寿百岁,永葆青春!(国学张门、国学汇辛豪杰)